球探体育-东体评国足选人,伊万科维奇力推年轻人,为何依旧难获认可?
尽管新帅伊万科维奇上任后多次强调“要给年轻球员更多机会”,但国家队在人员选择和使用上仍显得摇摆不定,缺乏清晰的建队思路,这种不稳定不仅引发外界的质疑,也更让人怀疑:所谓“力推年轻人”的策略,究竟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长期计划,还是仅仅出于舆论压力而采取的临时应对?
从最近一期集训名单来看,伊万科维奇确实征调了多名相对年轻的球员,包括一些在联赛中表现尚可的U23队员,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所谓“新人”中的大多数,其实早在之前教练任内就曾入选过国家队,或者至少已多次进入预备名单,真正意义上的“新人”——那些首次获得征召、年龄在23岁以下的球员——屈指可数,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名单调整,难以让人信服教练组在推动年轻化方面有足够决心。
更令人困惑的是国家队在实际比赛中的用人选择,在多场热身赛中,伊万科维奇依然倾向于使用经验丰富的老将,年轻球员往往只能在比赛末段替补登场,获得的表现机会有限,即便个别年轻球员得到首发机会,也常常因为战术安排不明确或位置职责模糊而难以发挥应有水平,一旦表现未达预期,很快又会被排除在后续名单之外,这种“试用”而非“培养”的态度,显然无助于年轻球员的成长,也无助于国家队的更新换代。
伊万科维奇曾公开表示:“年轻球员是国家队的未来,我们必须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然而现实中的操作却与这番表态存在明显落差,究其原因,可能源于多方面的压力,成绩压力依然是国家队主帅无法回避的现实,尽管世界杯预选赛的出线形势并不乐观,但足协和球迷对短期成绩仍有期待,这使得教练不敢完全放手使用新人,国内优秀年轻球员的储备不足,真正具备国家队实力的年轻球员凤毛麟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家队的战术体系和要求与俱乐部存在较大差异,年轻球员适应需要时间,而国家队集训时间有限,难以完成这一过程。
这种矛盾心态导致国家队的用人策略陷入恶性循环:因为担心成绩不敢多用年轻人,而越不敢使用年轻人,球队老龄化问题就越严重,更新换代就越困难,当老将状态下滑或受伤时,球队实力就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过去几年,我们已经多次目睹这种场景上演。
与国家队形成对比的是,不少中超俱乐部在培养和使用年轻球员方面反而显得更加大胆和成功,一些俱乐部得益于U23政策(虽然该政策已被取消)的推动,被迫给予年轻球员更多机会,反而发现了一批潜力新星,这些球员在联赛中获得稳定出场时间,表现出色,但却难以在国家队获得同等信任,这种俱乐部与国家队的用人差异,进一步凸显了后者的保守和短视。
足球专业人士指出,国家队的年轻化不应该只是简单替换几个球员,而应该是一套系统工程:包括建立清晰的年龄梯队、制定长期的培养计划、形成统一的战术风格,以及给予年轻球员足够的容错空间,这些都需要教练组有明确的思路和坚定的执行力,但从目前来看,伊万科维奇的团队似乎还没有展现出这种战略眼光和决心。
舆论方面,球迷和媒体对国家队年轻化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同时也对成绩有着几乎苛刻的要求,这种矛盾心态其实也影响了足协和教练组的决策,当年轻球员表现不佳时,批评声音会接踵而至;而当使用老将未能取胜时,舆论又会质疑为何不给年轻人机会,这种两面夹击的舆论环境,使得国家队主帅在用人方面更加左右为难。
从国际足坛的发展趋势来看,成功完成新老交替的球队往往都有勇气在一定阶段承受成绩波动,给予年轻球员成长空间,法国队在2010年代前期经历换阵痛,但最终培养出了姆巴佩等一代黄金球员;英格兰队也曾坚持使用年轻球员,最终在2018世界杯重返四强,这些例子表明,年轻化需要勇气和耐心,而不是口号和半心半意的尝试。
距离下一届世界杯还有三年多时间,理论上国家队有足够时间完成更新换代,但前提是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制定明确计划并坚定执行,伊万科维奇需要展现出比现在更多的勇气和远见,而不是在年轻化和短期成绩之间摇摆不定。
东体认为目前国家队所谓的“力推年轻人”策略确实站不住脚,更多像是应对舆论的表面文章而非真心实意的长期计划,如果伊万科维奇真的想要推动球队年轻化,就需要拿出更加明确的方案和更加坚定的决心,在阵容选择、战术设计和比赛用人方面给予年轻球员真正意义上的信任和机会,否则,国家队的更新换代将永远停留在口号阶段,无法真正实现。
中国足球的未来在于年轻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付诸实践的信念,国家队的用人策略是否能够真正转向年轻化、系统化和可持续化,将直接决定未来几年中国足球的命运,伊万科维奇和他的团队需要明白,只有敢于承受当下的压力,才能收获未来的成果。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