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至学道,一位运动员的跨界征程
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秋日的阳光透过哥特式拱窗洒进图书馆,一位黑发青年正埋首于书卷之间,他指尖划过经济学文献的页缘,神情专注,姿态沉稳——若不是那副经年锻炼的挺拔肩背和手侧隐约可见的旧茧,或许无人会将这位学子与剑道上那个疾如闪电的身影联系起来。
他是费若秋,前中国国家击剑队成员,曾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剑联世界杯分站赛,并获得过亚锦赛男子花剑个人银牌,三年前,他选择暂别赛场,以27岁的“超龄”身份赴美求学,现于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体育管理硕士学位。
剑锋初砺:巴黎训练生涯的淬炼
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一次观赛中,电视屏幕上法国传奇剑客的优雅与凌厉瞬间俘获了他。“那不像对抗,更像对话,一种用剑尖进行的智力博弈。”他回忆道。

18岁入选国家集训队,20岁赴法训练,巴黎郊区的地下训练馆成了他第二个家。“法国击剑强调‘艺术性’,他们的教练会说,‘不要只想赢,要想如何赢得漂亮’。”这种理念深刻影响了他的风格,在欧训期间,他融合了欧洲流派的技术细腻与亚洲选手的敏捷节奏,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进攻型打法。

然而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腕部韧带撕裂几乎断送他的奥运之路。“复健时连叉子都握不住,但反而让我想通一件事——击剑不是人生的全部。”
转折点:疫情中的学术觉醒
2020年全球赛事停摆,成为费若秋人生的转折点。“突然有了大段空白时间,我开始帮队友分析战术数据,研究赛事运营逻辑。”他迷上了用数学模型解构比赛,甚至为国内体育机构远程撰写过一份青少年击剑培训优化方案。
“某天凌晨,我对着电脑突然意识到:比起重复千次弓步冲刺,我可能更享受思考‘为什么这样冲刺更有效’。”他笑着说,“这是一种更深刻的快乐。”
在教练引荐下,他联系上哥大一位研究体育经济的教授,并耗时半年补足学术背景,最终通过“杰出运动员通道”获得录取。“语言关最痛苦,托福考了三次,但握过剑的手,怎么会怕翻书?”
哥大时光:在学术赛道上重新起跑
哥大的学习强度远超预期。“第一学期每天睡4小时,要啃500页文献,还要适应案例教学法。”他展示了一份笔记,密密麻麻的英文批注间穿插着剑道动作示意图,“我用分析战术的方式拆解学术问题——寻找理论框架的‘防守漏洞’,再用数据一击致命。”
他活跃于校园体育论坛,曾组织“击剑运动商业化困境”工作坊,还协助校队优化训练传感器数据应用。“过去我是被数据测量的人,现在成了测量数据的人。”
教授评价他:“费若秋有种罕见的跨界思维——他能从肌肉记忆层面理解运动员,同时用管理模型论证问题。”
未来规划:搭建中西方体育的桥梁
谈及未来,费若秋目光明晰:“中国击剑需要更系统的青少年培养体系和商业开发模式,法国俱乐部能百年运营,靠的不是单打独斗的天才,而是完整的生态。”
他正在策划一个连接中国院校与欧洲俱乐部的交流项目,并研究如何将法国击剑文化中的“美学教育”引入国内课程。“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中国选手不缺技术,但需要更丰富的文化滋养。”
尽管课业繁忙,他仍保持每周三次的剑术训练。“站在剑道上时,我永远是个运动员,但现在我的战场扩大了——从14米剑道延伸到整个体育产业。”
黄昏时分,费若秋背着剑包走向校体育馆,玻璃幕墙上映出两个重叠的身影:一个是执笔深思的学者,一个是持剑而立的武者,当被问及如何定义自身转型时,他归剑入鞘,微微一笑:
“击剑教给我最重要的不是进攻,而是‘距离感’——知道何时突进,何时回撤,人生亦然,我只是向前一步,踏进了更广阔的赛道。”
远处,哈德逊河上夕光粼粼,如同剑刃映出的流辉。









留言0